您当前的位置:网站首页 > 高校驿站 > 校园传真 >

规划引领重课程质量,特色创新强师资队伍——电气学院、电信学部课程思政示范专业建设经验

2021-04-26 12:06  来源:西安交通大学  字号:T|T

我校于2020年启动第一批课程思政试点专业的培育及评选工作,从30多个本科专业中遴选出10个课程思政示范专业。目前国内的课程思政建设经验多为单一课程建设经验,鲜少提到专业整体课程思政育人如何开展。“课程思政 交大行动”专栏特别聚焦示范专业的建设经验和典型做法,展开系列报道,希望发挥示范带头作用,为各专业提供广阔思路,深入推动我校课程思政建设。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隶属电气学院,国家级一流专业。拥有百年历史,支撑我国能源、制造、信息等多个重大领域,为特高压、新能源、高端制造、数据中心等关键行业培养急需的高端人才。

加强专业规划,把课程思政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将课程思政育人目标体现在培养方案中,致力于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扎实掌握电气、材料、自动化、电子与信息等领域的基础理论和技能,具有使命担当和科技报国热情,具有良好人文素养与创新能力,遵守职业道德的社会主义建设者与接班人。从人才培养全过程出发,将课程思政全面、全方位地融入课程设置、课堂教学管理、教材编审选用等人才培养的各个环节。针对专业特点和现状,对课程思政的目标、措施、评价等各方面进行统筹规划设计,提高课程思政内涵融入课堂教学的整体水平。

注重示范引领,发挥院士名师课程思政榜样作用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积极组织院士、名师领衔开展课程思政。邱爱慈院士负责的“聚变能源与等离子体”课程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国现代科技发展与现实的国情教育等思想元素与聚变能源与等离子体的专业知识有机融合,大力弘扬两弹一星精神、马兰精神。王锡凡院士和电气工程学院院长别朝红在“能源互联网”课程中,带领学生认识世界能源结构的变革与发展,分享自己在多年科学研究中的心得及方法,鼓励同学探索科技前沿,为我国电力事业的发展献计献策。专业其他教师以院士、名师为榜样,开展公开课观摩学习,积极投身课程思政建设,以“电机学”为代表的16门课程成为学校培育的课程思政试点课,以“电路”为代表的3门课程获批校级课程思政示范课,其课程负责人邹建龙在2021年度学校课程思政优秀教师教学竞赛中荣获二等奖。

聚焦课程质量,以课程思政促进一流课程建设

一流课程的最终目的是铸魂育人,课程思政和课程建设是双向促进的,用课程思政促进课程建设,用课程质量丰富课程思政。“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通过课程思政提升课程质量,推进教学从知识向育人跃迁,提升育人目标、深化育人内涵,以课程思政建设成效全面培育和带动一流课程建设,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以“电机学”课程团队为例,在坚持课程体系完整性,保证高质量课程内容基础上,润物无声地融入课程思政元素。有的团队教师在课程导入过程中,讲述我国在现代化建设过程中电机的巨大变化,以此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树立科技报国的志向;有的团队教师从电机专业的历史入手,介绍钟兆琳等老一辈交大电机人的辛勤努力和勤奋耕耘,弘扬科学家精神,激励学生争做国家栋梁。课程思政的元素不是“混合”进课程内容,而是“融合”“化合”地内嵌于课程内容中,切实发挥育人效果。

优化教学设计,鼓励创新课程思政教学模式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强调教师探索课堂模式创新。“电路”课程负责人邹建龙老师使用无线互联网和平板电脑授课,摆脱了讲台的物理限制,与学生密切交流互动,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将人生哲理自然融入教学中,例如根据二阶电路的过阻尼、临界阻尼和欠阻尼三种工作状态,说明欲速则不达的道理,引导学生思考为人处事如何准确把握好“度”,受到学生广泛欢迎。 “电力电子技术”课程采用互动式教学方式,结合理论类知识,以项目设计、小组讨论等方式,通过学生亲身参与和实践,培养和锻炼学生的综合创新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团队精神和合作意识等。在专业定期召开的课程思政工作坊和研讨会中教师们会分享和交流自己的课程思政教学模式创新经验,不断探索更多元有效的教学方式。

“微电子科学与工程”专业,隶属电信学部微电子学院,国家级一流专业。面向国际前沿和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培养集成电路设计、工艺制造、半导体器件等“卡脖子”技术领域急需的高层次人才。

结合专业特色,瞄准国家重大课题开展课程思政

我国在微电子和集成电路领域较为落后,微电子领域是近两年西方发达国家对我国实施各种禁令和制裁的重灾区。“微电子科学与工程”专业聚焦这一现状,使学生充分认识到微电子和集成电路作为信息产业的核心,对国家安全、工业、民生、经济等领域的重要作用,培养学生的专业认同感及报效国家的责任心和使命感,教育学生积极投身微电子事业,破解“卡脖子”难题。耿莉老师在“半导体物理”课程中,在传授半导体物理专业知识的基础上,分析国家大力发展微电子行业的战略意图和迫切需要,培养学生的政治认同、制度自信、社会责任和家国情怀。程军老师在“半导体数字集成电路”课程中,通过对比“中兴”“华为”案例,说明将核心技术掌握在国家手中的重要性。张鸿老师在“半导体模拟集成电路”课程中,强调集成电路行业历史和未来发展发向,向学生传递“报效祖国、承担责任”的理念。向锋老师在“电子材料与器件原理”课程中,追踪国内外最新产业趋势,着重介绍我国材料产业从弱到强的奋斗历程,引导学生做西迁新传人,在国家最需要的专业领域报效党和国家。

运用信息技术,开展多元化课程思政教学

网络技术是现代信息技术高速发展背景下实现课程思政的重要媒介,“微电子科学与工程”专业特别强调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积极拓展思源学堂等线上平台作为课程思政的“第三课堂”。在思源学堂的讨论板上,师生就专业学习、职业发展、行业状况等主题进行深入和广泛的交流,引导学生将个人发展同国家战略需求相结合,树立远大理想和宏伟目标。颠覆传统学习过程,运用翻转课堂等教学创新形式,安排开放性的专题调研活动等,使知识传递方式由单向传导转为多向互动,教师角色由知识传授者转为学习活动设计者和指导者,师生关系由“你教我学”转为学习伙伴甚至学习共同体。专业老师们在课程思政研工作坊研讨交流,通过多元的教学手段,学生更热爱课堂,爱上“学习”的过程,课程思政育人也取得更好的效果。

发挥基层教学组织作用,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微电子科学与工程”专业广泛动员教师在课程中开展课程思政,定期召开全专业教师大会,明确教师在课程思政教学中需要完成的任务和教学方法,并邀请校级示范课程老师做课程思政建设经验分享。专业充分发挥基层教学组织的作用,经常以教研室为单位举办“三集三提”课程思政学习活动,即集中研讨提问题、集中备课提质量、集中培训提素质。教师们研讨如何根据本专业的特色和优势,明确本专业的育人目标,深度挖掘提炼专业知识体系中所蕴含的思想价值和精神内涵,科学合理拓展专业课程的广度、深度和温度,提升课堂的教学效果的方法和路径等,通过这种方式切实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升教师对于课程思政的认识和开展课程思政的能力。

注重师生互动,扩大课程思政育人成果

课程思政不能只看教师在课堂中教了什么,还要关注学生真正学到了什么,只有全过程、深度关心学生的成长,建立与学生之间良好的沟通渠道,才能真正的把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传达给学生,取得课程思政的实效。“微电子科学与工程”专业线上为每个年级建立微信群,主要领导和专业课教师全部入群,解决学生成长过程中的遇到的各种问题,传递正能量,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线下邀请集成电路行业的校友或者专家来学校为学生作报告,鼓励学生投身振“芯”事业。通过线上线下与学生的互动,本科生对专业学习的热情普遍提升,继续深造的意愿十分强烈,升学的学生比例不断提高。2015级和2016级微电子本科生升学的比例分别达到78.8%和79.2%,远高于平均值。毕业学生有相当一部分在中国电科、航空航天等国家单位以及华为海思等重要的民营企业从事模拟集成电路研发,为我国摆脱西方国家在集成电路领域对我国的限制战斗在第一线,真正体现了“微电子科学与工程”专业的课程思政育人成果。

    相关文章
    模拟重大外交事件情景 体会国际政治风云激荡——《国际关系分析》课程以情景模拟教学法推进课堂改革

    《国际关系分析》作为我校通识核心课,以情景模拟教学法为切入,深入推进课堂改革,贯彻课程思政理念,提升育人成效。 课堂上,为构建以学生为中心的讨论式、对话式、探究式、体验式课堂,教师…[阅读]

    公共管理学院(应急管理学院)举办学院“十四五”事业发展规划专家论证会

    4月25日下午,由公共管理学院(应急管理学院)举办的学院‘十四五’事业发展规划专家论证会在长安校区召开。发展规划与学科建设处负责人及公共管理学院(应急管理学院)党政领导出席了会议,国…[阅读]

    学校召开“十四五”人才培养规划专家论证会议

    为进一步推进学校“十四五”人才培养规划的编制与论证工作,人才培养规划工作组于4月25日在长安校区召开西北大学“十四五”人才培养规划专家论证会议。会议邀请西安石油大学原党委书记惠泱河教…[阅读]

    城市与环境学院召开“十四五”事业发展规划战略研讨会

    4月24日上午,城市与环境学院召开“十四五”事业发展规划战略研讨会。中科院院士、中科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崔鹏研究员,发展中国家院士、陕西省黄河研究院院长刘彦随研究员,中科院新疆生态…[阅读]

    师友相伴 遇见未来 | 通院导师面对面 助力学生学涯规划

    为深化学院书院协同育人,搭建推免生与研究生导师间的交流平台,实现导师与学生的双向选择,助力学生学涯规划。4月21日下午,通信工程学院联合海棠8号书院共同举办“师友相伴,遇见未来”——通…[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