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网站首页 > 资讯频道 > 正文阅读

陈祁《商山竹枝词》浅析(下)

2021-04-29 09:11  来源:商洛日报  字号:T|T

刘毅

其七

莫道山田是瘠区,满坡包谷味偏腴。秋初嫩白甜如蜜,霜后深黄绽似珠。

“莫道”者,不要说也。唐代著名诗人刘禹锡《酬乐天咏老见示》便有名句“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山田”指山间的田地。唐代张籍《野老歌》有“老农家贫在山住,耕种山田三四亩”之句。“瘠”指土地不肥沃。东汉张衡《西京赋》云:“处沃土则逸,处瘠土则劳。”

“包谷”即玉米,也称苞谷,为禾本科植物,原产于美洲,具有很强的耐旱性、耐寒性以及极好的环境适应性,营养价值较高,是重要的粮食作物。陕西、四川、贵州及湖南、湖北一带皆曰苞谷,大河南北则称玉露秫秫(《辞源》解)。“偏”为副词,指出乎寻常或意外。南北朝徐陵《走笔戏书应令诗》有:“秋来应瘦尽,偏自着腰身。”因为在贫瘠的山田里竟然长出了味道肥美的苞谷,实在是出乎寻常,故曰“偏”。“腴”为肥美之意,引申指美好的事物。汉代班固《答宾戏》有:“委命供己,味道之腴。”

我特别喜欢“秋初嫩白甜如蜜,霜后深黄绽似珠”这两句。大家都吃过嫩苞谷,或烤或煮,真是香甜如蜜,堪称人间之美味。而苞谷待深秋经霜成熟后,苞谷须变成了褐色,苞谷穗绽开包皮,露出里面黄灿灿的玉米颗粒,宛如珍珠一般。

苞谷在商洛是特别重要的粮食作物,因为它适应性强,产量高,在过去有效解决了山区人民的吃饭问题。把苞谷晒干磨碎了,用苞谷糁做成稀饭,便是商州人喜欢吃的“糊汤”(丹凤人称之为“糁子米汤”),如果再下点面条进去,即为商洛名吃“糊汤面”(丹凤人称“糁子面”),佐以炒青椒或油泼辣椒,包管你吃了一碗还要再来一碗,美味不可尽言。大苞谷糁还可以用来做酒,苞谷秆、苞谷芯更是昔日商洛农村做饭的柴火……可以不夸张地说,苞谷的全身都是宝。

其八

修得山坡作水田,长渠屈曲引流泉。如云香稻高低种,爱煞秋成八月天。

“香稻”就是稻子。唐代李颀《寄万齐融》诗云:“青枫半村户,香稻盈田畴。”“煞”为甚,很之意。“秋成”谓谷物经秋而成熟,也指收获,收成。唐代著名诗人杜牧《八月十二日得替后移居霅溪馆因题长句四韵》诗即有:“万家相庆喜秋成,处处楼台歌板声。”

这首诗精心描绘了商洛山民种植稻谷的情景,形象生动,可圈可点,画面感强,为我们展现了一幅商洛山区的秋景图:层层梯田由近及远,蜿蜒的长渠接引流泉浇灌稻谷,成熟的稻穗在风中摇曳翻腾,稻香随风四溢,又是一个丰收的年景,可不爱煞人也!

其九

清溪引得到门前,茅屋如桥跨岸边。水碓无人终日响,舂来玉粒掌珠圆。

这首诗讲述的是山里人家巧妙地结合地势之利,将溪流引至村畔门前,并在溪岸边修筑水碓房,利用水流推动水碓转动以舂米的情景。“水碓”系利用水力舂米的器具。唐代著名诗人岑参《晚过盘石寺礼郑和尚》就讲:“岸花藏水碓,溪水映风炉。”“舂”指用杵臼捣去谷物皮壳,在此指利用水碓使谷物脱壳。《诗经·大雅·生民》:“或舂或揄,或簸或蹂。”“玉粒”指米。南朝梁萧纲《昭明太子集序》里即有:“发私藏之铜凫,散垣下之玉粒。”

其十

横斜材木满山隈,斤斧丁丁日几回。待得桃花春水涨,一齐送出老林来。

“材木”即木材。“隈”指山水弯曲之处。宋代邓肃《偶成二首》就有:“数椽茅屋傍山隈,野草如云径不开。”

“斤斧”泛指斧头。《逸周书·文传》曰:“山林非时,不升斤斧,以成草木之长。”“丁丁”指伐木声,“丁”读作zhēng,《诗经·小雅·伐木》即有:“伐木丁丁,鸟鸣嘤嘤。”

“桃花春水”指农历二三月桃花盛开时节,冰化雨积,河水猛涨,称为桃花汛(简称桃汛),又称桃花水、春水、春汛。唐代孟浩然《送元公之鄂渚寻观主张骖鸾》就说:“桃花春水涨,之子忽乘流。”

旧时商州林木丰茂,然而坡陡路狭,木材难以运输,故而临水而居的杨家斜(今杨斜镇)、南秦川(今杨峪河镇)、腰市川(今腰市镇)等地的山民们,便在农闲时砍伐林木,堆积晾晒,待来年春季水沛时投入南秦河、腰市河中,手持錾杆一路跟踪拨赶,喊着,叫着,上接下应,此起彼落,配合默契,使木材顺水漂流,至下游目的地后再钩捞上岸,晾干销售,称作“吆河”(类同“放排”)。有诗赞曰:“扑扑腾腾河里投,悠悠荡荡顺水流,吆吆喝喝沿河赶,风风火火錾杆舞。”本诗说“桃花春水涨”后“送出老林来”,意即利用春汛时猛涨之河水漂流运送木材,这是山民们的智慧,这一做法直到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随着公路交通运输的兴起,才慢慢退出历史舞台。

其十一

雨后狂澜忽地惊,推沙激石作雷鸣。世间夷险真无定,顷刻风波顷刻平。

“狂澜”指汹涌的波涛。“雷鸣”即雷声,比喻声大,如雷声贯耳,在此形容水声。北宋大诗人苏轼《九日黄楼作》诗曰:“水穿城下作雷鸣,泥满城头飞雨滑。”“夷险”谓平安与险恶,也比喻顺境与逆境。“无定”即不定。北宋晏几道《清平乐·心期休问》词有:“莫道后期无定,梦魂犹有相逢。”“顷刻”为片刻之意,形容时间很短。《三国志·诸葛恪传》曰:“还坐,顷刻乃复起,犬又衔其衣,恪令从者逐犬,遂升车。”

本诗描写了夏季一阵大雨过后,河水暴涨,波涛汹涌,山洪推沙激石,发出雷鸣般的响声,一时夷险无定,令人胆战心惊。但这暴雨来得快,去得也快,顷刻之间,便又雨过天晴,风平浪静了。

其十二

商於六百古膏腴,偏我来时事各殊。惟有青山依旧在,风光可赋景堪图。

“商於”(wū):地名,即今商洛市商州区、丹凤县、商南县、山阳县以及河南省淅川县、内乡县一带。秦孝公封卫鞅(即商鞅)以商於十五邑。战国时,张仪说楚怀王,劝楚绝齐亲秦,秦愿以商於之地六百里献楚,均指此(《辞源》解)。此处用以代指商州(清雍正后,商州作为直隶州,除治所商州外,领洛南、商南、山阳、镇安四县,丹凤县始建于1949年,其地清代分属附近各县)。唐代李商隐即有《商於》《商於新开路》等诗,北宋王禹偁任商州团练副使时作的几十首诗都提到了“商於”一词,宋诗的“开山祖师”梅尧臣,北宋著名史学家、文学家司马光,元代的元好问,明代的戴良等等,都在诗词中歌咏“商於”之地。

“六百”,古有“商於之地六百里”之说。语出西汉司马迁《史记·屈原贾生列传》:“秦甚憎齐,齐与楚从亲,楚诚能绝齐,秦愿献商於之地六百里。”唐代李商隐《商於新开路》有:“六百商於路,崎岖古共闻。”北宋司马光《资治通鉴·张仪诳楚》讲:“臣请献商於之地六百里。”梅尧臣《送宋郎中知商州》曰:“商於六百里,太守二千石。”著名理学家邵雍隐居商洛时作有《履道会饮》,诗曰:“商於六百里,黄金四万斤。”“膏腴”言土地之肥沃。《史记·李斯传·谏逐客书》即有:“东据成皋之险,割膏腴之壤。”

“殊”即异,不同。在此当指嘉庆年间,白莲教起义风起云涌,商州境内有兵燹之祸。唐代王建《汴路即事》诗曰:“天涯同此路,人语各殊方。”

“赋”为古代的一种文体,源于春秋时期的赋诗言志,并由此得名。在此指作赋,也引申为创作诗歌。西汉司马迁《报任安书》有:“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图”指绘、画。汉赋四大家之一、被誉为“赋圣”的司马相如所作《子虚赋》有:“众物居之,不可胜图。”在商洛广为流传的唐代著名诗人贾岛《题安业县》诗即曰:“一山未了一山迎,百里都无半里平。宜是老禅遥指处,只堪图画不堪行。”

至此,《商山竹枝词》全部解析完毕,我们还有必要了解一下陈祁的相关情况。其实,陈祁未入仕前就常写竹枝词。早在乾隆年间,幼年的陈祁就饱读诗书,刻苦用功,孜孜不倦,稍长即在家乡(今上海市金山区枫泾古镇,明代称清风泾,清代属浙江嘉兴府嘉善县)撰有《清风泾竹枝词》100首,后来又作《清风泾竹枝词续唱》28首。19岁时,陈祁远赴京师求取功名,考取四库馆誊录,10余年后因功议叙分发至陕西合阳县任县丞,后代理过榆阳、山阳、镇安等地知县,前后达17年之久,仕途十分坎坷。所幸其勤政爱民,廉洁奉公,深得民心,终获上司赏识,于乾隆五十九年(1794),升任西安府临潼县知县(正七品)。三年后又升任商州直隶州知州(正五品),从此仕途进入快车道,直至嘉庆十四年(1809)十月,升任甘肃承宣布政使司布政使(从二品,约相当于省长)。3年后,陈祁卒于甘肃布政使任上,终年65岁。

陈祁在陕为官期间,笔耕不辍,先后撰有《新丰呤稿》《南园杂咏》《从戎草》《兰行草》等,特别是在商州知州任上,总共3年多时间里,几乎走遍了商州的山山水水,十分熟悉这里的风土人情,为诗歌创作积累了大量素材,水到渠成,《商於吟稿》200多首诗歌的诞生就自然而然了。

从这12首竹枝词中,我们不难发现,作者以白描的手法、原真的视角,为我们多方位展示了商州的地理形势、风土人情、地方特产、名胜古迹等,读来让人口齿生香、余韵悠长。

竹枝词就是这样一种特殊的诗体,它包含着海量的信息,而这些信息常常又是以往的史料文献中很少涉及的,它以白描的手法、民间的视角原真地记录地方知识,着眼于日常生活的琐事。它犹如一座未经开采的共生矿,看似粗劣,却蕴含着丰富的资源。著名民俗学者、中国社会科学院博士生导师吕微先生指出:“竹枝词就是这样一种形式,它不是正史,不是政论,但也不是野史,而是政论之余的一些直观感悟的急就篇章……竹枝词作为值得我们珍视的中国传统文化遗产,就在于它为我们打开了一扇不同于正史的视窗,能让我们直观到生活中未经深思熟虑的剪裁而保留下来的最真实的景况。”

复旦大学教授、中国民俗学会副秘书长郑士有也说:“竹枝词不仅是一种诗的形式,更是一种诗的民俗志,它以通俗流畅而又凝练简洁的语言,描绘一地一时的风土人情、标志景物、风物习尚、地方特产,是一种用韵文形式书写的民俗志。它所呈现的是丰富多彩的地方民众生活,包含多方面的资料,既可研究、复原地域民众的生活史,探讨地域文化形成的历程,为多学科的研究提供可贵的资料,如方言学、宗教学、社会学、地理学、历史学等。”

诚如斯言,陈祁的《商山竹枝词》为我们提供了古商州、商於古道等方面的鲜活资料,对我们研究商洛地域文化形成的历程大有裨益,颇值读者诸君共同探讨、挖掘、学习、整理,进而宣传、繁荣商洛文化,把包括诗词在内的商洛文学推向一个新的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