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网站首页 > 资讯频道 > 正文阅读

洋县:铺就“产业路” 催开“振兴花”

2021-09-24 14:18  来源:渭南日报  字号:T|T

本报通讯员 李刚 黄蕾

今年以来,洋县立足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与打响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实际,以持续加快打造“国家优质生态农业产品供给基地”为目标,深入实施以抓主导产业增收、抓特色产业增值、抓乡风文明添彩为基准的“三抓”模式,为打赢乡村振兴战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抓主导产业 铸强增收主心骨

日前,笔者走进洋县谢村镇秋苗村,在马溢路两边的优质有机水稻田里,多台收割机正在来回穿梭,稻农们喜笑颜开,相互庆祝丰收的喜悦。

“这几年,我都是在这个时间来这里收水稻,最近由于天气不好,一天也就收100余亩,但是明显感觉产量比去年更好,听说还有政府补贴,农民的种植意愿很强,很热心。”一位来自四川省广元市望江县的收割机驾驶员介绍说。

今年,洋县紧紧遵循“藏粮于地、藏粮于技”的原则,持续把主导产业发展再升级、再优化作为促进农民增收和推进乡村产业振兴的基础,不断深化实施“5115”工程,稳步推进培育壮大“五大产业带”,目前,全县累计投入产业资金7093万元,建设高标准农田3万亩,有机粮食种植达50万亩,预计年产量可达17万吨以上。

抓特色产业 深掘土地潜价值

“这是我们年初刚建成的稻渔综合种养基地,大概面积在520亩,目前主要投入的是泥鳅、鳖、蟾蜍的苗种,在初步取得成效后,我们还会投入其他的苗种,建设多种群、多样化的种养基地。”近日,笔者走进洋县汉皋农业发展公司,管理员小孙介绍说。

洋县汉皋农业发展公司位于该县马畅镇留村境内,是洋县首批发展稻渔综合种养产业基地的其中一家,还有位于龙亭镇境内的荷花基地,以“藕-牛蛙”种养模式为代表,占地470余亩。目前,全县已建成“稻-虾”“稻-鱼”“稻-鳅”“稻-鳖”“稻-蟾蜍”“稻-鸭”“藕-蛙”“藕-虾”“藕-鱼”等多种共作综合种养累计面积2450亩,农业总产值达33.3亿元。

今年,该县在持续壮大主导产业保障农民稳步增收的基础上,探索创新进一步加大特色产业的发展,不断深入挖掘土地潜在价值,追求农特产业效益最大化。截至目前,全县实施产业项目479个,认证特色有机产品15大类85种。还依托有机产业发展的坚实基础,积极发展“有机产业+健康养生”产业模式,大力发展医养健康、养老养生等新业态,不断丰富特色产业发展的内在潜力。

抓文明乡风 添彩小康新生活

“这样的活动很有意思,他们把党的好政策和村里的事结合到一起,让大家一起感受了那段艰苦岁月和先辈们不怕牺牲的精神,我们明白了政策,接受了文化知识,以后这样的活动应该多弄一些。”日前,笔者在洋县槐树关镇麻底村文明实践站院内,76岁的老党员王安英高兴地说。

该文明实践站以“疫苗接种”“防汛防疫”为主题,用“小环境”解说“大形势”、用“小故事”阐明“大道理”、用“小数据”解读“大政策”,给大家普及了防疫知识,引导群众科学规范戴口罩、做到勤洗手、常通风、勤消毒、自觉养成良好个人卫生习惯,普及防汛及自救的相关知识,叮嘱村民要积极配合做好防汛工作。同时,还给群众宣讲红色故事,引导他们崇敬英雄,传承红色基因。

今年,洋县坚持把抓文明乡风作为物质振兴与精神振兴同步推进的重要抓手,以县文明实践中心为主,辐射带动18个镇(街道)文明实践所、273个村(社区)文明实践站,探索创新将“防汛防疫”“疫苗接种”“党史学习教育”与文明实践志愿服务相融合,以快板、微视频、讲故事等形式,借助志愿者力量,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特色鲜明的群众性“庭院六送”活动,将群众的所思所盼送到了千家万户。同时,扎实开展“十镇创优、百村示范、千村整治”行动,加快推进农村人居环境综合治理。截至目前,全县累计开展各类文明实践活动100余场次,新建垃圾中转站10个,改建卫生厕所2700座,创建市级“四好农村路”示范镇1个、示范路2条,建成乡村振兴示范镇2个、示范村2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