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网站首页 > 资讯频道 > 正文阅读

90岁博物馆研究员揭秘: 熊猫是什么时候开始“吃素”的?

2022-05-19 14:04  来源:汉中日报  字号:T|T

新华社记者 张桂林 刘恩黎 朱高祥

“我们从这块熊猫牙齿化石来看,小种大熊猫的牙齿结构已经发生重大变化,可以证明这一时期的大熊猫已经开始吃竹子了。”黄万波说。

黄万波是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员,如今90岁的他在重庆自然博物馆担任特约研究员。在“国际博物馆日”到来之际,黄万波给记者讲述了大熊猫的直系祖先小种大熊猫的发展历史,以及大熊猫饮食习惯的演变。

“小种大熊猫化石最早发现于广西柳城巨猿洞,1984年,我在重庆巫山龙骨坡首次发现了小种大熊猫的颅骨,这个颅骨比现生大熊猫的颅骨小得多,牙齿结构与更早期的熊猫相比,变化非常明显。其上第四前臼齿的主尖内面没有副尖,牙冠与齿根接合处也没有釉质凸起,俗称齿带,下臼齿也明显和现生大熊猫更像,便于磨碎、压断竹子。”黄万波说,这证明了这一时期的大熊猫由于生存条件变化,已经从肉食和杂食食性的始熊猫,进化到了以吃竹子为主的阶段。

他介绍,小种大熊猫是一种世界上已灭绝的古生物,体长约1米左右,为现今大熊猫的直系祖先,它们活跃在约200万年前。

“我们可以推理这样的场景:在某一个时期,小种大熊猫可能为了躲避剑齿虎等猛兽,钻进竹林不敢出来,在此期间只能以竹子充饥。这更加锻炼了它们牙齿适应竹子的功能,为其后代以竹为生的习性打下了基础。”黄万波说。

黄万波表示,小种大熊猫具有重要研究意义,和现在的大熊猫一脉相承,其骨骼化石为研究大熊猫不同时期饮食习惯的转变提供了重要佐证,也对研究大熊猫与人类历史发展、生态演变之间的关系提供了重要参考。

大熊猫是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是我国濒危物种保护的旗舰种和伞护种。多年来,我国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加强对大熊猫的保护。全国第四次大熊猫调查显示,大熊猫分布在秦岭、岷山、邛崃山、大相岭、小相岭和凉山等6大山系,野生大熊猫数量为1864只。

“大熊猫的生存环境受食物、温度、湿度、微量元素等多种因素影响,这是一个有机的统一体。”黄万波说,大熊猫化石研究的教育意义在于,要想让大熊猫与我们的子孙后代同行,必须把生态环境保护好。

(新华社重庆5月18日电)

    相关文章
    中国工程院院士段宝岩在博物馆讲爱国奋斗思政课

    把课堂搬进博物馆,在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已经成为新的育人形式。5月10日,由马克思主义学院等单位联合主办的“科学家讲爱国奋斗的故事”思政课在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博物馆开讲,中国工程院院士段宝…[阅读]

    博物馆中的”她“印象:性别视域下的文博之旅——人文学院社会学系走进博物馆开展现场教学

    4月28日、29日,我校人文学院社会学系与博物馆联合开展基础通识课《性别、科学与美》、专业课《家庭与性别社会学》的现场教学。此次现场教学以“博物馆中的”她“印象:性别视域下的文博之旅”…[阅读]

    经管院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前往博物馆、校史馆参观学习

    为更深入地了解校史,深化爱校荣校意识,增强学院班子干事创业的凝聚力和向心力,4月11日上午,经济与管理学院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一行7人前往学校博物馆、校史馆进行学习参观。 在博物馆,学院…[阅读]

    西北大学博物馆入选全国科普教育基地

    日前,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官网公示《2021-2025年全国科普教育基地第一批认定名单》。按照《中国科协办公厅关于开展2021-2025年度全国科普教育基地创建工作的通知》要求,经评审有800家单位拟认定…[阅读]

    中国电科吴剑旗研究员受聘为西电杭研院首席科学家

    11月10日,中国电子学会雷达分会主任委员、中国电科集团吴剑旗研究员莅临西电杭州研究院,受聘担任首席科学家。 聘任仪式上,邓军对吴剑旗一行的莅临指导表示热烈欢迎。他从发展定位、体系架构…[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