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网站首页 > 资讯频道 > 正文阅读

鱼虾肥美稻花香 逐梦沃野天地广

2022-06-24 12:22  来源:渭南日报  字号:T|T

本报记者 任芳

城固县龙头镇大力推广稻渔综合种养,稻渔养殖已发展为稻鱼、稻鸭、稻蟹、稻鳅、稻鳖、稻虾和荷鱼等多种模式。这是稻鸭种养基地一角。

“一水两用、一田双收,稻渔共生、粮渔双赢。”稻渔综合种养因其优质高效、绿色循环的独特优势,妥妥地成为汉中稻田综合效益提升转型升级的“新宠”。

2016年,全市稻渔综合种养面积仅1500亩,不到6年时间增长了51倍。特别是2021年以来,新增种养面积近5.9万亩,产业发展迅速。截至目前,全市已发展稻鱼、稻虾、稻鳅、稻鳖、稻蟹、稻蛙等11类种养模式,种养面积77458亩,覆盖90个乡镇283个村,规模位居全省第一。

在从传统农耕种植到现代农业转型的路上,市委、市政府积极探索农业“套种”新模式,把稻渔综合种养产业作为深化生态农业提质增效、提升农业综合效益的重要抓手,全面推广、大力扶持,大胆创新、精准发力,有效提高了粮食生产能力,助力群众增收致富。

翻开现代农业发展的新篇章,以田为布,用稻作画,鱼虾蟹蛙游弋其间,一幅现代化生态农业的美丽画卷正徐徐展开。

一田双收,发展势头强劲

眼下,夏收工作已经完毕,“三夏”生产进入田间管理期。南郑区濂水镇团堆村的稻田秧苗正返青,绿意盎然。与传统稻田不同的是,这里的稻田有鱼有蛙有泥鳅,部分田地还用细网围了起来。

“同样的农田,传统的麦稻种植年亩产值不到2000元,而稻渔综合种养效益是传统的好几倍。”汉中德丰长鑫农业发展有限公司负责人刘德彪说,稻田综合种养不仅实现了“一水两用、一田双收”,稻米还摇身一变成了“生态米”。经过几年发展,现已流转560亩土地进行综合种养。

现在农业成本不断攀升,农村青壮劳动力持续转移。稻渔综合种养能不能上档次、成规模,实现稻渔双赢?南郑区稻渔综合种养技术负责人张建宏从专业角度给出了肯定答案。

汉中发展稻渔综合种养具有独特优势,一是基础条件优,水资源丰富,水田面积大,农田灌溉条件优越;二是综合效益高,稻渔综合种养节省农药、化肥、人工成本,收获的稻米绿色优质,加上养殖的鱼、虾、蛙等水产品,效益明显提高;三是市场前景好,在稻渔共生的生态循环系统中,产出的稻米和水产品更加优质、健康,更受消费者青睐。

位于南郑区梁山镇荣国村的花英家庭农场,2016年开始进行稻鳅综合种养,是一家集泥鳅苗种繁育、成鳅养殖于一体的稻渔综合种养经营主体。2021年,共发展稻鳅综合种养420亩,总收入861万元,亩均收入2.05万元,其中水稻收入105万元、亩均收入2500元,泥鳅收入756万元、亩均收入18000元。

该农场以“务工、土地流转、托管代养”等多种方式,带动群众增收致富。梁山镇荣国村7组村民晏小芳就是稻渔综合种养带动脱贫的受益者。她平时在花英家庭农场务工每月有1000多元的收入,一年可以挣到1万多元。“工作离家近,锄草、投喂……只要肯吃苦,家门口就能把钱挣了,我们的日子过得好着哩。”晏小芳美滋滋地说。

汉台区铺镇刘堡村的国柱种养殖专业合作社,2016年开始进行稻渔综合种养,2021年发展稻虾种养1050亩、稻蟹种养150亩。2021年度合作社水稻收入280万元、养殖收入672万元,合计总收入952万元、亩均收入7933元。

窥一斑而知全豹,处一隅而观全局。南郑区濂水镇、梁山镇和汉台区铺镇种养基地的迅猛发展势头只是全市稻渔综合种养的一个缩影。

时下稻渔综合种养,技术模式相对成熟,日益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备受业内各方认可。全市由最初在个别平川县区建设稻渔综合种养基地,发展到所有县区竞相建设,产业呈现出“规模化发展、多元化种养、标准化生产、生态化经营、链条化发展”的良好态势。

稳粮增效,种养结构不断优化

稳粮是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前提。近几年,作为全市农业领域关注度最高、呼声最响、底色最绿的新业态,稻渔综合种养不仅省肥减药、绿色高效,还能有效保障粮食安全。

季夏时节,稻田里的秧苗长势良好,一片碧绿。城固县龙头镇稻渔综合种养示范基地里,王秋林蹲在田坎上仔细观察田里。水稻返青后,他刚投进去一批蟹苗,每天都精心照顾着,定时定量去投喂。

王秋林返乡创业前,有5年水产养殖和稻蟹综合种养的经历。2020年,得知城固县大力发展稻渔综合种养,他萌生了回乡创业的想法。在龙头镇政府的支持下,王秋林成立了明博生态农业合作社,流转了200多亩土地发展稻蟹综合种养,“稻蟹共作、各取所需,种出的水稻绿色有机,养出的大闸蟹肥美、口感好!”

城固县龙头镇五星村、新光村、新华村、六一村等示范基地,利用物联网云平台,进行生产环境安全监控和农业生产技术指导,为经营主体提供技术支撑。这种数字化、标准化、智能化的管理模式,更充分有力地说明了稻渔综合种养完全可以实现“千斤粮、百斤鱼、万元钱。”

近年来,我市把稻渔综合种养产业作为稳定粮食生产、保障粮食安全、促进群众增收的重大举措,积极抢抓中省政策机遇,出台加快稻渔综合种养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及信贷支持、政策性保险等配套支持政策,成立了渔业产业联盟、稻蛙产业技术创新研究院,推动产业呈现出“规模化发展、多元化种养、标准化生产、生态化经营、链条化发展”的良好态势。

按照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布局,立足下湿田、低洼田等水田资源,在宜种地区大力推广平沟为田、沟边密植,栽培优质水稻,养殖水产“稻鱼、稻虾、稻鳖、稻鳅”等。通过实施稻渔综合种养,推动“稳粮增收、渔稻互促、绿色生态”,实现“一水两用、一田双收”。

农旅融合,加快现代农业发展

随着种养规模不断扩大,汉中稻渔综合种养产业链进一步延伸,产业活力持续增强,村集体经济不断壮大,稻渔综合种养的稻谷知名度不断提升,农旅融合也更加紧密。

荷蛙共养是一种生态循环农业模式。牛蛙的生长周期与莲藕的生长周期相吻合,荷叶为蛙提供庇荫场所,莲藕产生的微生物可以供蛙食用,蛙的排泄物可为莲藕生长提供养分。

洋县龙亭镇荷蛙综合种养基地,2019年开始小面积种养,2021年进行规模化生产。2021年,该基地荷蛙综合种养面积达240亩,其中养殖牛蛙100亩,种植荷花140亩。去年该公司共生产牛蛙200万斤,总收入2500万元,亩均收入10.4万元。2021年上半年牛蛙市场行情好,荷蛙综合种养最高亩收入达到28万元。

据该基地负责人徐靖介绍,荷文化产业园目前种植的荷花主要是以观赏和采莲为主。后期,还将开发旅游项目,发展水中套养,把鱼蛙共生、观光休闲、产业加工结合起来,打造混合立体农业发展模式。

为了进一步促进稻渔综合种养发展,我市制定出台的《加快发展稻渔综合种养产业的实施意见》,明确了稻渔综合种养的年度发展目标、具体工作措施,从政策倾斜、资金投入、信贷保险、技术服务等方面进行保障。去年以来,市县落实财政资金1.5亿元支持产业发展,还成立了稻蛙产业技术创新研究院,组建了市、县稻渔综合种养技术专家服务团。技术人员包联县区,对经营主体进行点单式、保姆式、一对一服务,及时帮助群众解决稻渔综合种养发展的技术难题。

抢抓市委、市政府支持稻渔综合种养的政策机遇,村集体充分发挥自身组织优势,整合连片集中稻田,积极参与稻渔综合种养集约化生产,全市有142个村集体通过发展稻渔综合种养推动群众致富、集体增收。

2021年,城固六一村村经济合作社依托稻渔综合种养,采取“企业+村级集体经济组织+农户”发展模式,建立了“租金+股金+薪金”的利益联结机制,通过“合作社+农户+企业”的方式对接市场,通过藕鱼、稻鸭综合种养,村集体盈利达到20万元,实现土地“动起来”到村集体“富起来”的转变。

保住米袋子,鼓起钱袋子。放眼全省,汉中稻渔综合种养渐入佳境,产业正朝着“接二连三”的业态叠加,并有力推进了全市农业产业链的价值提升,引领现代农业生产向绿色生态、优质高效、互利共生的方向发展。

    相关文章
    书院劳动日 | 趁阳光正好 栽一园花香 海棠1号书院学子参加书院劳动日活动

    阳光正好,土地松软,正是播种的好时节。为引导同学们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深化热爱劳动、劳动光荣的理念,打造人人劳动的书院氛围,4月22日下午,海棠1号书院30余名学子如约来到了海棠5号楼一…[阅读]

    广州研究院首届“花香女神节”美育公开课——情暖春日 · 花开满溢 花艺课

    3月10日下午,海丝知识中心B5栋403会议室举办广州研究院首届“花香女神节”美育公开课,特邀请DFA专业花艺师、CFD国际花艺设计师吴嘉欣教师,带领大家体验插花艺术,陶冶情操,点缀生活之美。通…[阅读]

    地测学院: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9月1日,军训已进入后期,连日的高温天气达到了顶峰。 下午2点,教官们又开始对新生进行训练。火辣辣的太阳炙烤着烈日下依然昂首挺立的新生们,新生们汗流浃背,然而队伍依然整齐,步伐依然有力…[阅读]

    长安大学“月影清风抚渭水,花香绫罗满长安”配乐诗朗诵决赛圆满落幕

    10月30日晚,长安大学“月影清风抚渭水,花香绫罗满长安”配乐诗朗诵决赛顺利落下帷幕。本次比赛由校团委主办,信息学院团委承办,并邀请了长安大学渭水校区办副主任陈铁军、学工部副部长赵建彬…[阅读]

    我院13级物流一班主题团日活动——世界读书日“读书弄花香满衣”

    2015年4月23日,随着世界读书日的到来,为丰富同学们的课外生活,提高大家的文学修养,物流工程一班本次团日活动为荐书大赛。 活动内容如下:每个班级成员推荐一本自己喜欢的书,说出推荐它的理…[阅读]